2018促进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作者: 时间:2018-09-25 点击数: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一把手工程”是全面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有力保障。我校就业工作做到思想意识到位、条件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一是把就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列入校党委行政年度工作要点。二是校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就业专题会议10次以上。三是校领导亲临招聘会现场指导工作,并深入二级学院开展调研。四是专项经费保障,全校年度就业经费达147万元。  

(二)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是落实各单位主体责任的重要途径。学校与各二级学院签订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就业创业工作与各二级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平衡“责、权、利”,稳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  

(三)信息通报沟通机制是加强协作、强化整体推进、提高工作高效运转的有效办法。实时把控就业进展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一,建设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专职队伍,副书记及至少一名专职辅导员作为学院就业专干,负责落实具体工作。第二,通过各学院各专业月度统计,了解就业进展,并在每月就业工作例会通报就业进展,研究解决各阶段工作难题。第三,通过电话、QQ、微信、飞信等工具构建工作联系体系,加强信息沟通,促进问题解决。  

(四)多层面就业核查机制确保就业数据准确无误。一是各二级学院在725日、825日之前各开展一次全面自查。二是学校招生就业中心通过网络调查及电话访谈的方式开展核查。三是在学校就业创业网主页醒目位置开通“应届毕业生实名就业信息查询及虚假信息举报反馈”系统,加强监督管理。  

(五)就业质量调查和反馈机制有效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校友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和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毕业生、校友对学校教学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整理分析形成就业质量报告,及时向教学部门反馈调查结果,助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提升指导质量,服务上水平  

科学构建多重指导体系,提升指导成效。一是设置“必修+选修课群”就业创业指导课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创业技能,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培训,除不定期开展校内业务学习交流外,仅上半年就选派了15人次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人社厅组织的专项就业创业培训项目,经费近6万元。三是邀请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人社厅宣讲团成员及专家来校举办以报考选调生、就业心理、面试技巧、“三支一扶”、自主创业、基层就业等为主题的报告会达6场。四是逐步探索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互联网+就业”的指导体系。线上部分由就业官方网站、就业微信平台、就业APP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全程覆盖和职业规划个性化指导。线下部分除了常规的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方式,还专门开设生涯辅导室,提供“一对一”就业辅导。五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简历大赛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六是在校园大型双选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现场邀请自治区人社就业指导专家、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和就业专干现场为同学提供就业帮扶及指导。  

三、整合就业资源,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多方整合就业资源,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服务。一是加强常规的就业宣传与指导,编印15500册《2018届毕业生信息》发送给6000多家用人单位,并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二是编印7100册《就业指导手册》发放给每一名毕业生,做好全面信息指导。三是发挥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这一宣传主阵地,及时介绍就业政策、发布最新企业招聘信息,嵌入“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远程调用广西人才网、柳州人才网数据,与广西人才市场、广西人才网、柳州人才市场、柳州人才网等网站的招聘信息实现同步共享。四是继续加强与各地市人才网站的合作,强化信息互通互链。五是运营好“广科大招就在线”微信公众号,拓展就业信息微信平台。六是利用校园广播、校内显示屏向毕业生推送最新校园招聘信息。七是充分发挥“学校—学院—系—学生班级”的QQ群信息发布功能,并与深圳市宝安区人社局共同建立“深企与广科大学生交流”QQ群,搭建在校学生与深圳当地企业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四、拓宽市场渠道,推进就业工作  

依托“有形”与“无形”两个市场,扎实推进就业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有形”市场建设。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参加校园双选会和举办专场招聘会。截至71日,共举办大中型“双选会”8场,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292(不含各学院自行举办的招聘会),接待用人单位2221家,涉及招聘岗位58124个。二是利用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无形”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岗位数超过16425个。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开拓就业市场。2018年,在原有校企合作单位的基础上,我校积极与天津市国资委开展合作洽谈,开拓重庆市就业资源,推进就业工作。四是发挥全国各地40个校友分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广大校友资源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五是稳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工作。一年来走访了南宁、天津、兰州、昆山、厦门、佛山、广州、深圳等地市人才市场和大型校企对接交流会,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五、依托地域优势,推进创新创业  

(一)校地合作,共建“四创基地”。依托我校与柳州市形成“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全力建设与地方产业集群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基地。与柳州市人民政府、柳州市有关城区政府、启迪控股公司、柳州市河西社区等部门联动对接,通过政企校三方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生“四创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二)完善学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是设立弹性学制,设有学生创新学分,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选修课程,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开放各类创新实验室,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激励学生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三)是开展丰富的校园创业类文化活动,积极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青思享”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四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开展。2018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获立项272项,其中自治区级立项212项,国家级立项60项,参与学生1300多人次,支持经费127.2万元。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校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我校获批并建成广西大学生“四创”中心柳州中心。二是获批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基地、自治区众创空间,获批柳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创业孵化基地、市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三是与柳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柳州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众创空间,与城中区政府共建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与培秀农业科技公司共建校企众创空间。四是与启迪控股共建“KLab Café”、“启迪K栈”等,启迪爱地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为学校提供专业孵化平台。  

(五)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学校组织参加第八届“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我校推荐20件作品参赛,获得4金、4银、11铜,其中3项进入国赛。另外,组织参加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城中区赛区暨2018年第二届城中区创新创业大赛,我校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业公司10余个团队参加了此次比赛,获初创组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20项,资助大学生创意创客项目103项,资助大学生科学实践项目41项,合计经费约21万元。  

六、聚焦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就业  

重视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一是开展困难毕业生帮扶。向502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助15.06万元。推荐符合条件毕业生共2687人申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求职补贴。关心关爱残疾毕业生,对11名残疾毕业生进行个别就业辅导与就业跟踪,目前9人已上岗就业,1人入院矫正治疗,正在帮扶1人就业。二是全力做好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将其列入年度就业工作绩效考核。推荐1121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申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求职补助(1120/人),其余未符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求职补的给予发放学校一次性求职补助(300/人)。承办全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暨现场招聘会(525日),来自全区18所高校近450多名建档立卡毕业生参加培训会,邀请38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各类就业需求岗位超过9000个。截至730日,1371人建档立卡毕业生已完成就业帮扶。  

七、重视征兵宣传,鼓励应征入伍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征兵工作站,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保证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开展征兵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做好宣传和政策解读,不断加强参军入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做好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参军入伍。毕业生响应积极,共237人报名,59人获得体检资格,目前陆续进入政审阶段。  

八、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基层就业  

积极开展“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选调生等基层就业宣传活动。对参加“三支一扶”、选调生的毕业生,在笔试和面试前给予一定培训,提高通过率。设立基层就业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基层就业锻炼。实地走访基层就业毕业生,做好后续就业服务。  

九、加强毕业教育,做好就业跟踪  

开展多种形式心理、安全、纪律教育,以学生为本,做好离校服务,整理并及时、安全邮寄毕业生档案,开展毕业生文艺晚会、毕业生座谈会等多种活动,建立毕业生基本信息库,开展就业问卷调查,做好信息服务与就业跟踪,为后续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各二级学院成立二级学院校友分会,做好校友的联络工作,充分发挥好校友这一重要资源作用。  

(责任编辑:招生就业中心)

版权所有 :亚星管理网平台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 访问量: 100256